2008年8月25日 星期一

西方中世紀的「意象天地」和神秘性顫動:勒高夫(Jacques Le Goff)《中世紀英雄與奇觀》的讀書心得

周樑楷/文
2008年5月

本書以圖像和文字的對話,呈現歐洲中世紀的歷史元素,共譜了當時人們的神秘性顫動。作者指出,中世紀的這種「意像天地」就是他們一切想像和創造的活泉。

現代人求知和受教育的方式,往往一味強調理智或分析,結果反而扼殺了孩童時代既有的交感想像力。尼采曾經說:「小心!別在驅逐你心中的魔鬼時,一併丟棄了你心中最好的東西。」

這本書不僅是歷史,而且能激發我們心中原始的神秘顫動,活化交感想像的能力。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系列史學在布勞岱時代已經占據了經濟史與社會史領域,而在70年代,它又將觸角伸到文化史與心態史領域,此時的心態史研究正試圖超越費弗爾所關注的心態素材和感情素材兩個概念,而向縱深發展。

因此,在本書中,作者試圖從圖象中解讀當代人們對人、事、物等形象的塑造,如「羅賓漢」的討論。「羅賓漢」不僅在英國成為伸張正義的反叛者的代表,其形象也延伸至歐洲、甚至美國,其對「羅賓漢」意象的討論不僅止於當時橫切面的論述,也延伸至其中地區對「羅賓漢」的了解與認知,是為縱向式的意象討論,也是歷史學在吸許其他學門的精華時,需要重視並不可遺忘的一環。

匿名 提到...

讀完這部文圖並茂的著作,正好看到下面這一則新聞:日本現正流行將動畫人物搬入真實的社會生活裡,走在日本街頭處處可見各類的動畫主角發傳單.在咖啡店裡為顧客服務...每個日本人幾乎都能說出主角的名字甚至滔滔不絕地敘述動畫的故事.我想這是正在創造日本的"當代意象天地".
而當一邊翻閱這中世紀英雄與奇觀一書,我腦中翻來覆去想的是:台灣有自己的"中世紀意象"嗎?我不確定,就個人的生命經驗甚至應該要直接否認吧.
台灣小孩記憶裡的神話英雄.童話人物.城堡等都是歐洲文化的.是什麼力量強制植入這些?侵佔了台灣人最內在純真的生命基地??

好萊塢電影運用這些中世紀素材製作影片,幫助活化人們的交感想像能力,最能於無形之中輕易地使人溫存童趣.忘情其中.
其實一堂精采的歷史課就能做到這樣!!只是,課堂裡的學生將自己心中的那個"小孩"囚禁,老師得要先擊倒"頑固"的高牆,才有可能.
可是.感覺上許多老師已經不願使力.......
by 戴麗桑